海绵厂废气处理案例|海绵厂发泡废气怎么处理方法
文章分类:常见问题解答 责任编辑:鑫霖环保 阅读量:14 发表时间:2025-04-11
一、海绵厂废气主要来源与成分
海绵(主要为聚氨酯泡沫)生产过程中,废气主要来自化学发泡反应和物理加工环节,成分复杂且具有毒性 / 恶臭,具体来源包括:
- 发泡工序(核心污染环节):
- 异氰酸酯(如 MDI、TDI)与多元醇反应生成聚氨酯时,未完全反应的异氰酸酯单体挥发(浓度 50~200mg/m³),同时释放 VOCs(如丙酮、二甲苯,浓度 200~800mg/m³)。
- 发泡剂(如氟利昂替代品、环戊烷)挥发,部分企业仍使用含氯氟烃(CFCs),但逐步被环保型发泡剂取代。
- 熟化工序:
泡沫固化过程中残留的挥发性有机物缓慢释放,形成无组织排放(占全厂 VOCs 排放的 20%~30%)。
- 切割 / 打磨工序:
机械加工产生聚氨酯粉尘(颗粒物浓度 50~150mg/m³),同时摩擦升温导致少量 VOCs 挥发。
- 烘干工序(部分企业):
烘箱加热泡沫时排放热气,含低浓度 VOCs 和水蒸气。
二、典型处理案例解析
案例一:中型聚氨酯海绵厂有机废气治理(发泡 + 熟化废气)
- 客户背景:某年产 10 万立方米聚氨酯海绵企业(主要生产家具用软质泡沫),位于工业园区,但周边 300 米内有居民区,面临异味投诉和环保达标压力。
- 废气产生工序:
- 连续式发泡线:采用 MDI 为原料,发泡机密闭不严导致异氰酸酯单体(MDI)和 VOCs 无组织排放,废气量约 15000m³/h,初始浓度:MDI 80mg/m³,NMHC 600mg/m³,含少量环戊烷。
- 熟化车间:开放式厂房,泡沫自然熟化过程中 VOCs 无组织扩散,通过集气罩收集后废气量约 8000m³/h,浓度:NMHC 300mg/m³,异味明显。
- 处理工艺:
“碱液喷淋(预处理)+ 活性炭吸附浓缩 + 催化燃烧(RCO)” 组合工艺
- 预处理(去除异氰酸酯 + 降温):
- 发泡废气先经碱液喷淋塔(NaOH 溶液,pH=10~12),去除 MDI 等水溶性异氰酸酯(反应式:
MDI + 2NaOH → 二醇衍生物 + 2NaHCO₃
),去除率≥90%,同时降低废气温度(从 60℃降至 30℃以下)。
- 熟化废气直接进入后续吸附单元(无强腐蚀性成分)。
- 活性炭吸附浓缩:
- 两套活性炭吸附装置交替运行,吸附剂为改性椰壳活性炭(对极性 / 非极性 VOCs 均有效),浓缩倍数 10 倍,将两股废气合并后风量降至 2300m³/h,NMHC 浓度提升至 1200mg/m³。
- 催化燃烧(RCO):
- 浓缩后的废气进入 RCO 装置(催化剂为 Pt 基,反应温度 280℃),VOCs 氧化为 CO₂和 H₂O,去除率≥95%,尾气经 15 米烟囱排放。
(注:切割粉尘单独采用滤筒除尘器处理,除尘效率≥99%,此处不赘述。)
- 处理效果与结果:
- 污染物去除:
- MDI 排放浓度从 80mg/m³ 降至<5mg/m³(优于《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》PC-TWA 0.05mg/m³,因涉及厂界排放,实际执行更严标准)。
- NMHC 总去除率 92%,排放浓度≤50mg/m³(符合《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》GB 16297-1996 中 “VOCs 限值 120mg/m³”,且满足地方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)。
- 附加效益:
- 异味投诉量下降 90%,周边居民敏感点臭气浓度从 20(无量纲)降至<10(达标值<20)。
- 活性炭定期再生(蒸汽脱附),年更换量减少 30%,运行成本约 0.8 元 /m³(含碱液消耗、电费、活性炭损耗)。
案例二:大型海绵厂综合废气治理(发泡 + 切割 + 烘干废气)
- 客户背景:某龙头企业(年产 50 万立方米海绵,含硬质泡沫和软质泡沫),位于重点排污管控区域,执行超低排放标准,且需处理高湿度、含粉尘的复杂废气。
- 废气产生工序:
- 发泡工序:使用 TDI 和环戊烷发泡,废气量 30000m³/h,含 TDI(50mg/m³)、环戊烷(400mg/m³)、水蒸气(湿度 80%)。
- 切割 / 打磨工序:泡沫切割产生聚氨酯粉尘(浓度 100mg/m³),与少量 VOCs 混合排放(风量 20000m³/h)。
- 烘干工序:烘箱废气含低浓度 VOCs 和大量水蒸气(风量 10000m³/h,温度 50℃)。
- 处理工艺:
“三级预处理 + 沸石转轮浓缩 + 蓄热式焚烧(RTO)+ 末端除雾” 组合工艺
- 预处理系统:
- 一级除雾:气水分离器去除发泡废气中 90% 的水蒸气,避免后续设备腐蚀。
- 二级除尘:切割废气先经布袋除尘器(除尘效率 99.5%),粉尘浓度降至<1mg/m³。
- 三级洗涤:碱液喷淋塔去除 TDI 等极性污染物(去除率≥95%),同时降温至 40℃以下。
- 沸石转轮浓缩:
- 疏水性沸石转轮浓缩预处理后的混合废气(总风量 50000m³/h),浓缩倍数 20 倍,形成高浓度废气(2500m³/h,NMHC 浓度 3500mg/m³)。
- 蓄热式焚烧(RTO):
- 三室 RTO 装置(焚烧温度 850℃,停留时间 1.2s),VOCs 去除率≥98%,环戊烷等易燃易爆气体在安全浓度范围内(<LEL 的 25%)运行。
- 末端处理:
- 焚烧后尾气经除雾器去除水蒸气,排放烟囱安装在线监测系统(CEMS)实时监控。
- 处理效果与结果:
- 排放指标:
- 颗粒物浓度≤5mg/m³(优于《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》10mg/m³)。
- NMHC 排放浓度≤20mg/m³,TDI 未检出(低于检测限 0.01mg/m³),满足地方 “超低排放” 要求(NMHC≤30mg/m³)。
- 经济性与安全性:
- RTO 余热回收效率 95%,年节省天然气约 50 万立方米(折合成本 150 万元)。
- 全系统设置防爆泄压装置、LEL 在线监测,运行 3 年无安全事故。
- 社会效益:
成为行业标杆企业,获得环保领跑者认证,享受税收减免和政府补贴(年补贴约 80 万元)。
三、核心工艺对比与选型要点
工艺环节 |
适用污染物 |
核心设备 / 技术 |
关键参数 |
注意事项 |
预处理 |
异氰酸酯、粉尘、水汽 |
碱液喷淋塔、除尘器 |
喷淋 pH=10~12,除尘效率≥99% |
优先去除腐蚀性 / 颗粒性物质,保护后续设备 |
浓缩技术 |
中低浓度 VOCs |
活性炭吸附、沸石转轮 |
浓缩倍数 10~20 倍 |
高湿度废气需先除水(活性炭怕水,沸石耐湿) |
末端治理 |
VOCs、恶臭 |
RCO(中浓度)、RTO(大风量) |
反应温度 250~850℃,停留时间≥1s |
RCO 需避免催化剂中毒(如含硅、硫物质),RTO 需控制废气浓度在 LEL 安全范围 |
异味控制 |
异氰酸酯、胺类 |
生物滴滤塔(补充) |
气液接触时间≥30s |
复杂异味场景可叠加生物处理或 UV 光解 |
四、总结
海绵厂废气治理需针对异氰酸酯毒性、VOCs 易燃易爆性、高湿度粉尘三大难点,采用 “预处理除杂 + 浓缩富集 + 高效销毁” 组合工艺:
- 中小规模企业(发泡线单一、风量<2 万 m³/h):优先 “碱液喷淋 + 活性炭吸附浓缩 + RCO”,重点去除异氰酸酯和异味,控制投资成本(约 200~300 万元)。
- 大型企业(多工序混合废气、大风量):选择 “多级预处理 + 沸石转轮 + RTO”,兼顾粉尘、水汽、高浓度 VOCs 处理,实现超低排放和余热回收。
通过案例实践,两类企业均可实现超 90% 的 NMHC 去除率,异氰酸酯类污染物排放低于职业接触限值,同时解决异味扰民问题。在设计时需特别注意废气成分检测(如 TDI/MDI 浓度)、安全防爆设计(尤其是含环戊烷等可燃气体时),以及冷凝水 / 废碱液的二次污染防治,确保全流程环保合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