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炭黑粉尘处理方法|白炭黑粉尘处理案例
文章分类:常见问题解答 责任编辑:鑫霖环保 阅读量:12 发表时间:2025-04-14
一、福建三明某白炭黑生产企业粉尘治理项目
项目背景
该企业年产 5 万吨沉淀法白炭黑,粉碎筛分、气流干燥及包装环节产生大量 SiO₂粉尘(粒径≤10μm 占比 85%),原采用普通布袋除尘,因粉尘吸潮导致滤袋堵塞,且未设置防爆措施,存在安全隐患。2022 年按 GB 28674-2012《工业硅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颗粒物排放限值 20mg/m³)实施改造。
废气成分来源
- 粉碎筛分粉尘:白炭黑颗粒(纯度≥98% SiO₂),含少量残留硫酸(生产过程中酸洗工序),粒径 0.5-5μm,具有强吸湿性。
- 干燥尾气:高温气流携带的超细粉尘(≤1μm 占比 30%),含水蒸气(湿度 60-80%)。
- 包装扬尘:人工 / 机械包装时产生的无组织排放,粉尘浓度瞬时可达 500mg/m³。
处理工艺流程
-
全密闭负压收集系统
- 源头控制:粉碎筛分设备加装双层密封罩,管道连接处采用膨胀节 + 硅胶密封圈,降低粉尘外溢率至 5% 以下。
- 气力输送:采用罗茨风机负压输送,管道风速≥25m/s(防止粉尘沉积),并设置管道壁面振动器(每 10 米 1 组)。
-
防爆型脉冲布袋除尘器
- 核心设备:选用防静电针刺毡滤袋(表面电阻率≤1×10⁹Ω・cm),配置泄爆片(爆破压力 0.1MPa)和 CO 浓度检测仪(联动风机停机)。
- 清灰优化:离线脉冲清灰(气压 0.6MPa),周期根据压差传感器(阈值 1200Pa)自动调整,避免吸潮粉尘黏袋。
-
湿式洗涤塔深度处理
- 对干燥尾气先经旋风分离器去除大颗粒,再进入填料洗涤塔(循环液为中性水,pH=7±0.5),气液比 1:0.8,去除率≥95%。
- 洗涤废水经中和沉淀(投加 NaOH 调节 pH 至 8-9)后回用,沉淀污泥(白炭黑)压滤干燥后回用于生产。
最终效果
- 排放指标:有组织排放浓度从 300mg/m³ 降至 8mg/m³,无组织排放浓度≤0.5mg/m³,优于国家标准。
- 安全提升:防爆系统投用后,未发生过粉尘燃爆事故,设备故障率下降 60%。
- 资源回收:年回收粉尘约 800 吨(占原料损耗的 40%),节约成本 120 万元;水回用率达 90%,年节水 1.2 万吨。
二、山东淄博某气相法白炭黑生产线粉尘治理工程
项目背景
气相法白炭黑(纳米级,平均粒径 15-20nm)生产中,火焰水解和脱酸工序产生超细粉尘,原静电除尘效率不足 70%,且排放口出现 “蓝烟”(纳米颗粒团聚),被列为省级环保督办项目。2023 年采用 “多级过滤 + 冷凝回收” 工艺。
废气成分来源
- 火焰水解粉尘:纳米级 SiO₂(纯度 99.8%),含极少量氯化氢(HCl,≤0.1%),粒径<100nm,易形成气溶胶。
- 脱酸尾气:高温(300-400℃)下的粉尘团聚体,含残留氯气(Cl₂)和水分。
处理工艺流程
-
高温预净化
- 尾气先经余热锅炉降温至 150℃(回收热量用于干燥工序),再通过陶瓷滤芯过滤器(精度 1μm)去除大颗粒团聚物。
-
三级精密过滤系统
- 一级:金属烧结板除尘器(过滤精度 0.5μm,耐温 200℃),去除 50% 的亚微米颗粒。
- 二级:PTFE 覆膜防静电布袋(孔径 0.3μm),结合脉冲反吹(氮气吹扫,防止静电积聚)。
- 三级:高效空气过滤器(HEPA,对 0.1-0.3μm 颗粒效率≥99.97%),处理后气体达洁净室标准。
-
冷凝回收与废气处理
- 对脱酸尾气中的 HCl 和 Cl₂,采用碱液喷淋塔(NaOH 浓度 5%)吸收,处理后废气经 15m 高排气筒排放。
- 回收的纳米白炭黑粉末(纯度≥99%)通过气流分级后,回用于低端产品生产。
最终效果
- 排放达标:“蓝烟” 现象消失,颗粒物排放浓度≤5mg/m³,HCl≤5mg/m³,优于《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》(GB 16297-1996)。
- 技术突破:解决了纳米级粉尘难以捕捉的问题,收尘效率从 70% 提升至 99.9%,年回收粉料价值约 500 万元。
- 能耗优化:余热回收系统降低能耗 15%,HEPA 过滤器寿命延长至 2 年(传统滤芯仅 6 个月)。
三、美国 Cabot(卡博特)墨西哥白炭黑工厂粉尘治理案例
项目背景
该工厂采用沉淀法生产轮胎用白炭黑,卸料、研磨及包装环节粉尘无组织排放严重,当地环境标准要求 PM2.5≤12μg/m³,且需满足 OSHA(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)车间粉尘限值(5mg/m³)。2021 年引入 “生物纳膜抑尘 + 中央除尘” 组合工艺。
废气成分来源
- 卸料粉尘:白炭黑颗粒(含表面改性剂,如硅烷偶联剂),粒径 1-10μm,易黏附设备表面。
- 研磨粉尘:机械研磨产生的超细粉尘(≤2.5μm 占比 60%),含少量金属杂质(研磨设备磨损)。
处理工艺流程
-
生物纳膜抑尘技术
- 在卸料口和传送带落料点安装纳膜发生器,通过高分子聚合物溶液(无毒,可自然降解)形成 1-5μm 的纳膜,包裹粉尘颗粒,抑制无组织排放效率≥90%。
-
中央除尘系统
- 研磨车间设置防爆型中央除尘器(滤材为抗静电芳纶纤维),采用 “旋风分离 + 布袋过滤” 两级处理,过滤风速 0.6m/min,处理风量 20 万 m³/h。
- 粉尘收集后通过螺旋输送机返回配料系统,实现 “零排放” 循环。
-
智能监控与通风
- 车间内安装激光粉尘传感器(精度 0.1μg/m³),联动新风系统,确保作业区粉尘浓度≤2mg/m³。
最终效果
- 环境与职业健康:厂界 PM2.5 平均浓度 8μg/m³,车间作业区粉尘浓度稳定在 1.5mg/m³,优于 OSHA 标准。
- 清洁生产:纳膜技术减少水耗 80%(对比传统喷淋),设备黏附粉尘量下降 75%,人工清洁频率从每日 3 次降至每周 1 次。
- 经济效益:年减少原料损耗 300 吨,节约改性剂成本 80 万美元,设备维护费降低 40%。
四、技术对比与选型建议
工艺类型 |
适用场景 |
核心优势 |
处理效率(对≥0.1μm 颗粒) |
防爆措施 |
典型案例 |
防爆布袋 + 湿式洗涤 |
沉淀法白炭黑(含湿粉尘) |
抗吸潮、兼顾酸碱废气处理 |
99.5% |
泄爆片 + 防静电滤袋 |
福建三明项目 |
多级精密过滤(含 HEPA) |
气相法 / 纳米级白炭黑 |
捕捉纳米级颗粒,回收高纯度粉料 |
99.99% |
氮气吹扫 + 火花探测 |
山东淄博项目 |
生物纳膜 + 中央除尘 |
卸料 / 包装等无组织排放场景 |
节水、抑制黏附性粉尘 |
95% |
防爆电机 + 接地系统 |
美国 Cabot 工厂 |
关键技术要点
- 防爆设计:白炭黑粉尘爆炸下限约 100g/m³,需配置泄爆装置、防静电滤袋(表面电阻<1×10¹⁰Ω)及火花探测熄灭系统。
- 吸湿处理:针对沉淀法白炭黑粉尘易吸潮特性,除尘器需设置保温层(温度>露点 20℃)和脉冲氮气反吹。
- 资源回收:纳米级粉尘回收需采用分级技术(如气旋分级仪),确保回用料品质,避免影响产品性能。
通过上述案例可见,白炭黑粉尘治理需结合生产工艺(沉淀法 / 气相法)、粉尘特性(粒径、湿度、化学性质)及环保要求,采用 “源头控制 + 高效除尘 + 安全防爆 + 资源化利用” 的组合方案,在实现达标排放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