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镀厂废水处理方法|电镀园区废水处理案例
文章分类:常见问题解答 责任编辑:鑫霖环保 阅读量:6 发表时间:2025-04-30
一、电镀厂废水概述
电镀厂废水是电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,具有成分复杂、重金属浓度高、毒性强、可生化性差等特点。根据《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 21900-2008),需重点控制六价铬(Cr⁶⁺)、总镍(Ni²⁺)、总铜(Cu²⁺)、总氰化物(CN⁻)等污染物排放,部分地区执行更严格的地方标准(如广东 DB44/1597-2020)。
二、废水来源与成分分析
(一)废水来源
-
前处理废水:
- 除油废水:碱性除油工序产生,含氢氧化钠、碳酸钠、表面活性剂及油脂。
- 酸洗废水:去除金属表面氧化层,含盐酸、硫酸、硝酸及溶解的铁、锌、铜等金属离子。
-
电镀工序废水:
- 电镀槽液更新废水:镀液老化更换时排放,含高浓度重金属(如 Cr⁶⁺、Ni²⁺、Cu²⁺)、络合剂(如氰化物、EDTA)。
- 清洗漂洗水:电镀后工件清洗水,含低浓度重金属离子及残留槽液成分。
-
后处理废水:
- 钝化废水:含六价铬、硝酸、磷酸等。
- 退镀废水:退除不合格镀层时产生,含高浓度镍、铜、铬及强酸碱。
-
其他废水:
- 废气处理废水:喷淋塔排水,含中和后的酸碱盐及重金属。
- 设备冲洗水:地面、设备清洁水,含悬浮物及少量重金属。
(二)废水成分
污染物类别 |
典型成分 |
危害特性 |
重金属离子 |
Cr⁶⁺、Ni²⁺、Cu²⁺、Zn²⁺、Ag⁺、Au³⁺ |
毒性强,易在生物体内富集,致癌致畸(如 Cr⁶⁺)。 |
氰化物 |
CN⁻(游离 / 络合态) |
剧毒,0.3mg/L 即可致人死亡,与酸反应生成 HCN 气体。 |
酸碱污染物 |
H⁺(盐酸、硫酸)、OH⁻(氢氧化钠) |
腐蚀管道,破坏水体 pH 平衡,影响水生生物。 |
有机污染物 |
表面活性剂、络合剂(EDTA、酒石酸) |
降低废水可生化性,部分物质具有生物累积性。 |
悬浮物(SS) |
金属氧化物颗粒、沉淀物 |
堵塞水处理设备,影响后续工艺效率。 |
三、典型处理案例分析
案例一:广东某汽车零部件电镀企业(2024 年新建项目)
客户背景:
- 年电镀汽车轮毂、底盘件 800 万件,采用镀锌、镀镍、镀铬工艺,配套全自动环形电镀生产线。
- 环保要求:执行《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》及广东省地方标准(总 Cr⁶⁺≤0.1mg/L,总 Ni²⁺≤0.1mg/L),废水回用率≥60%。
废水特性:
- 水量:800~1200 m³/d,其中含铬废水 300 m³/d,含氰废水 200 m³/d,综合废水 700 m³/d。
- 污染物浓度:
- 含铬废水:Cr⁶⁺ 50~100 mg/L,pH 2~3;
- 含氰废水:CN⁻ 30~50 mg/L,Ni²⁺ 20~30 mg/L;
- 综合废水:Cu²⁺ 10~20 mg/L,Zn²⁺ 30~50 mg/L,pH 4~6。
处理工艺:
采用 "分类收集 + 分质处理 + 膜法回用" 全流程工艺:
-
分类收集:
- 含铬废水、含氰废水、综合废水单独管网收集,禁止混排。
-
分质处理:
- 含铬废水:
- 还原反应:投加焦亚硫酸钠(Na₂S₂O₅),将 Cr⁶⁺还原为 Cr³⁺(pH 调节至 2~3,反应时间 30min);
- 中和沉淀:加 NaOH 调 pH 至 8~9,生成 Cr (OH)₃沉淀,经斜板沉淀池分离(去除率≥99.5%)。
- 含氰废水:
- 两级破氰:一级碱性氯化(投加 NaClO,pH 10~11,ORP 300~350mV)破除游离氰;二级酸性氯化(pH 8~9,ORP 650~700mV)破除络合氰(CN⁻去除率≥99.9%);
- 镍回收:采用离子交换树脂(螯合树脂)吸附 Ni²⁺,再生液回用于镀镍槽(回收率≥95%)。
- 综合废水:
- 化学沉淀:投加 Ca (OH)₂调 pH 至 9~10,去除 Cu²⁺、Zn²⁺;
- 深度处理:砂滤 + 活性炭吸附,去除残余悬浮物及有机物。
-
回用系统:
- 膜处理单元:RO 反渗透膜(脱盐率≥98%),产水回用于清洗工序(回用率 65%);
- 浓水处置:蒸发结晶,回收 NaCl、Na₂SO₄,残渣按危废处理。
技术创新:
- 智能化加药系统:在线监测 pH、ORP、重金属浓度,通过 PLC 自动调节药剂投加量,药剂节省 30%。
- 污泥减量技术:采用板框压滤机 + 离心脱水机组合,污泥含水率从 85% 降至 60%,减量 40%。
处理效果:
- 各污染物排放浓度均优于地方标准 50% 以上(Cr⁶⁺ 0.05mg/L,CN⁻ 0.2mg/L);
- 年回收镍资源 20 吨,水回用节约成本 120 万元;
- 运行成本降至 3.5 元 /m³,低于行业平均水平(5~8 元 /m³)。
案例二:浙江某电镀园区综合废水处理中心(2023 年提标改造项目)
客户背景:
- 园区内 30 家电镀企业,涉及镀铜、镀锌、镀镍、镀金等工艺,原处理设施老化,总氮、总磷及重金属时有超标。
- 改造目标:满足《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DB32/T 1072-2018),总氮≤15mg/L,总磷≤0.5mg/L。
废水特性:
- 水量:5000 m³/d,成分复杂,含多种重金属、氰化物、氨氮(NH₃-N 20~50mg/L)、总磷(TP 5~10mg/L)。
- 水质波动大:夜间含氰废水浓度突增(CN⁻可达 100mg/L),周末有机废水占比上升。
处理工艺:
采用 "预处理 + 多级生化 + 深度除磷脱氮" 组合工艺:
-
预处理:
- 破氰除重:
- 含氰废水单独预处理:三级氯氧化破氰(ORP 分段控制),确保 CN⁻≤0.3mg/L;
- 重金属捕捉:投加 DTCR(重金属螯合剂),与 Cu²⁺、Ni²⁺形成稳定螯合物,经沉淀池去除(去除率≥99%)。
-
生化处理:
- A/O 工艺:缺氧段(反硝化)去除总氮,好氧段降解有机物及氨氮(NH₃-N 去除率≥90%);
- 除磷单元:投加聚合硫酸铁(PFS),形成磷酸铁沉淀,TP 去除率≥85%。
-
深度处理:
- 臭氧催化氧化:降解难生化有机物(如表面活性剂),COD 去除率提升至 70%;
- 离子交换树脂:精处理镍离子(确保 Ni²⁺≤0.1mg/L)。
技术亮点:
- 水质均衡系统:设置 10000m³ 调节池,配备在线水质监测仪,自动调节进水流量,应对水质波动。
- 资源回收链:从含镍废水中回收 Ni (OH)₂,纯度≥98%,直接回用于镀镍生产线。
处理效果:
- 总氮、总磷稳定达标(总氮 12mg/L,总磷 0.3mg/L),重金属去除率均>99.9%;
- 园区整体 COD 排放总量下降 40%,危废产生量减少 35%;
- 获得 “浙江省绿色园区” 认证,成为长三角地区电镀废水处理标杆项目。
四、技术对比与选择建议
技术类型 |
适用污染物 |
典型案例应用 |
优缺点 |
化学沉淀法 |
重金属离子(Cr³⁺、Cu²⁺等) |
案例一含铬废水处理 |
成本低、操作简单,但污泥量大,对络合态重金属效果差。 |
离子交换法 |
镍、铜等单价重金属 |
案例一镍回收、案例二精处理 |
回收率高、出水精度高,需定期再生,树脂易受污染。 |
膜分离技术 |
盐分、悬浮物、重金属 |
案例一回用系统 |
出水水质优、可回用,膜组件易堵塞,投资及运维成本高。 |
生化处理法 |
有机物、氨氮、总氮 |
案例二深度脱氮 |
环保无二次污染,对高浓度重金属敏感,需预处理。 |
高级氧化法 |
难降解有机物、氰化物 |
案例二臭氧催化氧化 |
高效分解复杂污染物,能耗较高,需控制氧化剂投加量。 |
选择建议:
- 高浓度含铬 / 含氰废水:优先采用 “分类收集 + 化学还原 / 氧化 + 沉淀”,确保剧毒物质彻底去除。
- 综合重金属废水:“重金属捕捉剂 + 沉淀 + 膜处理” 组合,兼顾去除效率与资源回收。
- 含氮磷废水:“生化脱氮 + 化学除磷”,结合园区化集中处理优势,降低单位处理成本。
- 回用需求:RO 反渗透膜或 DTRO 碟管式反渗透,配套浓水蒸发结晶,实现 “零排放” 目标。
五、总结
电镀厂废水治理需遵循 “分类收集、分质处理、资源回收” 原则,案例一的分质处理 + 膜回用工艺在单个企业高效控污中表现突出,案例二的园区化综合处理则解决了复杂水质与波动负荷问题。未来,随着 “无废城市” 建设推进,电镀废水处理将向 “零排放”、重金属全回收、智能化运维方向发展,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污染物溯源管理,进一步提升行业环境管理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