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成材料VOCs废气处理案例|新材料厂废气怎么处理方法
文章分类:常见问题解答 责任编辑:鑫霖环保 阅读量:4 发表时间:2025-04-07
案例一:某大型塑料制造企业废气处理项目
- 项目背景:该塑料制造企业规模大,主要生产聚乙烯、聚丙烯等多种塑料制品,生产工艺复杂,产量高。随着周边城市化进程加快,企业周边人口密度增大,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影响愈发严重,异味浓重,居民投诉频繁。同时,环保部门对废气排放监管趋严,企业面临巨大环保整改压力,急需全面升级废气处理系统。
- 项目废气成份来源:在塑料聚合反应工序,未反应完全的单体(如乙烯、丙烯等)挥发形成废气。塑料造粒过程中,由于塑料颗粒与设备摩擦生热,以及添加剂(如抗氧剂、增塑剂)的挥发,产生含有机挥发物(VOCs)的废气,增塑剂多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。塑料制品加工工序,如注塑、吹塑时,塑料受热分解产生小分子有机废气,如苯、甲苯、二甲苯等。此外,塑料加工过程中使用的脱模剂,其主要成分硅油等也会挥发进入废气。
- 处理工艺流程:采用 “冷凝回收 + 吸附浓缩 - 催化燃烧 + 活性炭吸附” 组合工艺。聚合反应和造粒工序产生的废气,先进入冷凝装置,降低废气温度,使部分高沸点的单体和添加剂冷凝回收,减少后续处理负荷。接着,废气进入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,活性炭吸附有机废气,吸附饱和后通过热空气脱附,将低浓度、大风量废气浓缩为高浓度、小风量废气。高浓度废气进入催化燃烧装置,在催化剂作用下,有机废气燃烧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。塑料制品加工工序废气,先通过水帘装置去除部分粉尘和大分子有机物,然后进入活性炭吸附装置,吸附残留的有机废气,净化后的气体达标排放。
- 最终效果:处理后,企业周边异味明显减轻,空气质量显著改善,居民投诉大幅减少。排放的废气中,乙烯、丙烯等单体,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,以及苯、甲苯、二甲苯等污染物浓度远低于环保排放标准。企业顺利通过环保验收,避免环保处罚,保障了稳定生产,同时提升了企业环保形象。
案例二:某中型橡胶合成厂废气处理项目
- 项目背景:该中型橡胶合成厂专注于合成橡胶生产,因前期环保投入不足,废气处理设施简陋,生产废气肆意排放,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,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整改,企业面临停产风险,急需有效治理废气。
- 项目废气成份来源:橡胶合成过程中,聚合反应使用大量单体,如丁二烯、苯乙烯等,未反应的单体挥发形成废气。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(如齐格勒 - 纳塔催化剂)的载体成分(如镁化合物)在高温下可能挥发进入废气。橡胶混炼工序,各种配合剂(如硫磺、促进剂)的挥发产生有机废气和恶臭气体,硫磺挥发产生硫化氢等含硫恶臭气体。
- 处理工艺流程:采用 “碱洗塔 + 生物除臭 + 吸附 - 脱附 + 催化燃烧” 工艺。含废气先进入碱洗塔,喷淋氢氧化钠溶液,中和酸性废气(如含氯单体水解产生的酸性气体),同时去除部分粉尘。然后进入生物除臭装置,利用微生物分解硫化氢等恶臭气体。接着,废气进入活性炭吸附装置,吸附残留的有机废气。吸附饱和后,通过热空气脱附,将高浓度有机废气送入催化燃烧装置,在催化剂作用下燃烧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,净化后的气体排放。
- 最终效果:经过治理,企业周边空气质量明显好转,废气污染物浓度大幅降低,达到环保排放标准。企业顺利通过整改验收,恢复正常生产,避免经济损失,同时提升了环保责任意识,为后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。
案例三:某小型聚氨酯材料加工厂废气处理项目
- 项目背景:该小型聚氨酯材料加工厂主要生产聚氨酯泡沫、聚氨酯弹性体等产品。因规模小、资金有限,一直缺乏完善废气处理措施,加工过程产生的废气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,居民投诉不断。随着环保意识在周边区域普及,企业为改善形象、继续经营,决定开展废气治理。
- 项目废气成份来源:在聚氨酯合成过程中,异氰酸酯(如甲苯二异氰酸酯,TDI)与多元醇反应,未反应完全的异氰酸酯挥发形成剧毒废气。发泡工序中,发泡剂(如戊烷等)挥发产生有机废气。
- 处理工艺流程:采用 “冷凝回收 + 活性炭吸附箱” 工艺。含废气先通过冷凝装置,降低废气温度,使部分高沸点的异氰酸酯和发泡剂冷凝回收。然后,废气进入活性炭吸附箱,活性炭吸附残留的异氰酸酯和有机废气,净化后的气体达标排放。
- 最终效果:处理后,聚氨酯材料加工厂周边异味明显减少,废气中的异氰酸酯等污染物浓度大幅降低,空气质量提升,居民投诉减少。虽然处理工艺相对简单,但满足小型企业环保需求和资金预算,企业得以正常运营,为周边环境改善做出贡献。